安岳按照省四普办统筹部署,精心组织、科学谋划、稳步实施,借省市之智、举全县之力,全力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。
一、统筹协调强保障。一是强化组织保障。成立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四普攻坚组,印发《安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攻坚工作实施方案》,全县46个乡镇(街道)全部建立本级普查机构。二是强化统筹部署。先后召开普查领导小组会议5次,专题研究会议3次,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8次,现场指挥调度4次,强力推进普查重点工作,形成以县四普办牵头,省市支持、16个部门协同配合、46个乡镇(街道)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;三是强化后勤保障。县财政预算140万元作为年度普查经费,并先期调度20万元全力保障普查攻坚阶段物资、设备、交通、后勤等支出;市、县四普办前期配足普查所需装备用品,后续根据普查队员实时需要及时补充物资,每日统筹调度管理普查车辆、人员、数据等,充分保障后勤服务。
二、借智聚力增动能。一是借助专业力量。坚持下下联动 ,在省文物局统筹下,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出5名专业人才,配备无人机、相机等专业设备参与普查工作,重点负责技术指导。二是引入社会力量。探索校地合作模式,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引入环境设计专业7名硕士研究生参与普查,重点负责文物点位专业图像绘制。三是统筹部门力量。从安岳石窟研究院、县教育和体育局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、县委党校、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部门抽借30多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参与普查工作。同时,注重后备人员储备、人员轮换,确保普查队伍齐整稳定。
三、精心筹备夯基础。一是落实普查设备。简化采购程序,及时购买无人机、相机、手持采集终端等专业设备,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争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强化设备支持。二是加强普查培训。组织全体普查队员开展现场业务培训,注重全能人才培养,确保所有普查相关人员了解普查政策及要求,熟悉掌握普查标准规范、系统及软件操作,确保实地调查阶段既有职责分工,也能根据实际随时角色互换。三是注重成果运用。县“四普”办集中梳理“二普”“三普”、各次专项调查成果及各类文物线索等数据,形成县域不可移动文物目录,共计1298条,并以乡镇为单位将线索准确提供到各普查队,各普查队根据线索逐一开展调查,提高了普查质效。
四、尽锐出战提质效。一是实施挂图作战。紧紧围绕目标任务,制定普查任务分工表,明确“任务书”“时间表”“路线图”,坚持倒排工期、挂图作战,确保普查高效有序推进。二是优化普查队伍。组建10支普查小分队,每个队由一名组长、一名系统操作员、一名绘图员、一名图片采集员、一名内业人员构成的“五个一”普查队伍,发挥以老带新传帮带作用,每个普查队既有经验丰富的文物战线老同志,也有敢担当爱学习的文物新人,实行队长负责制,做到分工明确、各施其职、相互配合。三是坚持分析研判。实行“日总结”制度,每日总结复盘编写工作日志,整理备份普查数据及影像资料,确保普查成果全部留档和全过程可溯源检查。定期调度普查情况,梳理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积极对接省文物局争取专家指导,推动普查工作更加科学化、规范化。四是突出全民动员。充分调动县级部门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干部及普通群众的积极性,主动落实普查宣传、对接联络、文物点清障及带路等,构建上下联动、全员参与、整体发力的工作格局。
五、创新机制促长效。一是坚持普查和普法相结合。以文物普查为契机,坚持边普查边宣传,通过向周边群众发放“通俗易懂”的明白纸,召开“院坝会”等方式,宣传“四普”和文保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,增强人民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。二是坚持保护与守护相结合。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文物保护情况,分门别类建立保护档案,有针对性落实保护措施。出台文物安全守护人制度,构建县、乡镇(街道)及属地派出所、村(社区)、村(居)民小组、文物保护单位五级和文物志愿者队伍的“5+1”文物守护人体系,形成网格化文物保护机制。三是坚持防治与激励相结合。坚持群防群治,公安、文旅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,加强巡逻防控和联合执法,依法严厉打击损坏、损毁石窟寺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风貌等违法犯罪行为。建立文物工作激励机制,每年评选最美文物守护人,召开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并表彰优秀文物守护人,32名守护人受到党委政府表扬,其中1人荣获“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”称号、“四川好人”称号。
截至目前,共调查34个乡镇(街道)文物点1109处,其中,复查三普点832处,新发现277处。预计8月28日全面完成外业工作。